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正文内容
花木兰 Mulan (1998)

花木兰 Mulan (1998)

更新时间:2023-05-15 17:20:13
简介:
1998年美国经典冒险动画片《花木兰》蓝光国粤英3语双字◎译  名 木兰/China Doll/The Legend of Mulan...

花木兰 Mulan (1998)

1998年美国经典冒险动画片《花木兰》蓝光国粤英3语双字

◎译  名 木兰/China Doll/The Legend of Mulan

◎片  名 Mulan

◎年  代 1998

◎产  地 美国

◎类  别 剧情/动画/家庭/冒险

◎语  言 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

◎字  幕 中英双字幕

◎上映日期 1998-06-19(美国)

◎豆瓣评分 7.8/10 from 192933 users

◎IMDb评分 7.6/10 from 244484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920 x 1080

◎文件大小 2224 MB

◎片  长 88 Mins

◎导  演 巴里·库克

      托尼·班克罗夫特

◎主  演 温明娜

      艾迪·墨菲

      哈维·费斯特恩

      米盖尔·弗尔

      吴汉章

◎简  介

  花木兰是家中的长女,性格爽朗率真,父母极力想帮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可是多次努力未果。此时却收到了北方匈奴侵略的消息,朝廷召集各家各户的壮丁。木兰父亲也在名单之内,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便派出了心地善良的木须从旁帮忙。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

◎获奖情况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1999)

  音乐/喜剧片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大卫·齐普尔/马修·怀德/杰瑞·高德史密斯

  第56届金球奖(1999)

  电影类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杰瑞·高德史密斯

  电影类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马修·怀德/大卫·齐普尔

  第26届动画安妮奖(1998)

  最佳动画长片

  最佳导演 巴里·库克/托尼·班克罗夫特

  最佳编剧 萧丽塔/克里斯·桑德斯/菲利普·拉泽布尼克/尼娅·波斯威克-辛格/Raymond Singer

  最佳女配音 温明娜

  最佳配乐 大卫·齐普尔/马修·怀德/杰瑞·高德史密斯

  最佳制作 帕姆·科茨

  最佳分镜 克里斯·桑德斯

  最佳艺术指导 汉斯·巴切尔

  最佳动画角色 Ruben A. Aquino

  最佳动画角色(提名) Tom Bancroft/马克·亨

  最佳动画效果

◎影片截图

 这部动画片,说看过100遍肯定是夸张了,但50次,却是不为过的。不为别的,纯粹的喜欢而已。
虽然借用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但一看就是老美的手笔:创意、敬业,诚心诚意地做给孩子看,令各年龄层的人都着迷。这就是真正的动画精神吧?而其中尤以敬业最令人赞赏,只有认真才能造就经典。
一部片子做得是否精致,看第一遍就知道了,如何精致,却是要拿着放大镜翻来覆去研究细节的。以我看过50遍而依然乐此不疲的资格,可以判定,迪士尼的《花木兰》绝对是精致的动画片,经典中的经典,堪称完美。
来看看美国人的认真劲儿吧。

1、人性化——用美丽演绎死亡:
动画片本来就是给孩子看的——你可以反对,但是你必须承认,这部片子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虽然讲述的是战争杀戮的故事,除了木兰伤口的那一点血色,看不到任何血腥。
那场惊心动魄的雪山大战,匈奴的大军损失成了零丁,并不是靠刀枪棍棒,而是雪崩。多么用心的构思啊,用诗意的雪白掩盖了所有残酷。
最后可汗的灭亡则更加美丽,他化作了烟火,在深夜的皇宫上空,散开五彩斑斓。多么俏皮的想象,野兽般的匈奴用死亡成就了最后的浪漫。
而李翔父亲所率的部队全军覆没,则是用战火焚毁后的断垣残壁来表现的。一顶头盔,一个布偶娃娃,就足以传达死亡的讯息,不必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依然可以渲染沉痛的气氛,这种会意手法已然是中国文化的真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全心全意为孩子考虑的人,才会如此竭尽全力。

2、阴影——恰到好处的生动
画面中有没有阴影,够不够多,是我用来评价一部动画大片制作是否精良的武断标准(另类画风如水墨动画等不在此列)。我们都知道,油画对光线要求十分严格,有了光影,会更加真实立体。动画世界不追求具象,可以不管,也确实有很多片子是不画的。但是,可以不做,却非要做到最好,这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花木兰》的绘画者们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认真,有光就有影。最着力的是在雪山上,匈奴的大军密密麻麻,从地平线上跃马狂奔而来,铺天盖地。用了一个航拍的镜头,每个骑兵都画出了阴影,突然一只鹰的影子急速掠过。千军万马而盖不住一只鹰,迅雷不及掩耳却能让你清楚看见,恰到好处,生动无比。

3、表情——细心描绘毫不惜力
人物的表情多姿多彩,十分细腻,很多只是几秒钟的镜头,但是画了大量的图片。比如木兰相亲之前的化妆,中途要穿过一条街,街上有一胖一瘦两个老翁在下象棋,一个将了另一个的军,木兰移了一个子,扭转乾坤。人物表情细腻无比,胖子先是愁眉苦脸,继而惊讶,继而狂喜,甚至幸灾乐祸。瘦子的眼神更是千变万化,先是沉着思索,继而是稳操胜券的挑衅,然后是决绝落子的笃定,接着是叉手闭眼看你怎么死的狂妄,突然被声音打断之后的大跌眼镜,继而不知所措,最后愤恨。而这一切,总共只有十秒而已。(插播一个穿帮镜头,瘦子的“将”走了对角线)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群众演员,就是主角身后充当布景的人物。在日本动画片,绝大多数TV版甚至剧场版如《名侦探柯南》者,人物一旦不说话,就“石化”了,说话那位也是只动嘴,十分生硬。而《花木兰》就算远远站在后面没有任何戏份的虚化人物,也是有表情的,比如“花瓶”这个名字诞生的那一幕,一群鼻青脸肿的士兵站在三位主角后面,和观众一起听着主角的搞笑对话,正常人看十遍也不会注意到他们,可是他们的形象并不静止,不是这个晃了晃脑袋,就是那个转了转头,总有人是动态的。光凭这个画面,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4、道具设置——草蛇灰线不浪费
我一直认为在话剧中道具越少越好,一个道具用途越多越好。《花木兰》也有这么点意思。比如木兰座驾的铺布,既是马的装饰,显得威武,又是马儿内心柔情的昭示,木兰仓皇出浴时,马儿用它掩护撤退,木兰被驱逐在寒风中时,马儿替她披上做了寒衣,多么绅士的一匹座驾啊。还有那把纸扇,刚开始是相亲的作弊工具,最后关头又是救命的武器,靠它才缴了可汗的武器。还有些首尾呼应的东西,比如小狗和母鸡,其实这些都不算高明的创意,只是因为同一样东西,出现的次数超过两次,就说明设计者是考虑过的,这比那些连人物设置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导们要负责多了。


5、中文配音——同样出色
中文版的翻译和配音同样出色,基本没有损伤,有两处细节作证,阿尧向木兰发火时说了句:“It’will make your ancestors dizzy。” “ancestors”的发音是张大嘴的,不能用“祖宗”直译,如何对上口型呢?中文翻成“包你老祖宗两眼冒金星”,用“两”对应就轻松化解了。
还有宰相整队时说了句:“Order ,people order!”本意应该是立正点名之类,士兵们则顺势点起了菜来了。“I’d like a pan-fried noodle……”如果直译就不搞笑了,中文版改了改:“还吵,吵什么呀?”“我要炒个葱花蛋。”一样的效果,真是不知花了多少心思。
这得归功于成龙、陈佩斯、李玟等本土明星,还是美国人花重金聘请的团队呢?

当年,美国人要拍《花木兰》的消息传来,国人纷纷怒斥,就像端午节被韩国人拿去申遗一样愤怒。《花木兰》的造型出来,国人更是生气,怎么把巾帼英雄画成这个德行?美国人理都没理,只说了一句:“我们研究过资料,那时的人就长这样。”国人立刻闭嘴了,因为没人研究过,不好立刻反驳。
我也没研究过,我也觉得木兰长得确实有点对不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意境,不过我相信,美国人是做足功课的,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三从四德啦、老祖宗啦、算盘啦、象棋啦,风筝啦,纸扇啦,饺子啦、舞狮啦、笔墨纸砚啦、武术啦,除了京剧,能想到的都放进去了,刻意而为之显出他们的可爱。还有绘画中融入国画技巧、配乐中使用民族乐器。据说总共动用600名动画师,花了四年。光这两个数字,就值得我们闭上嘴巴了。
“迪斯尼公司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情,特别派出一组创作人员赴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大同、西安、洛阳、敦煌等文化名城,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曾亲临嘉峪关感受长城的壮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几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耗费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凝练传神的艺术风格和平衡和谐的艺术哲学,琢磨模仿中国国画的画风和手法。”还能说什么呢?
唯一令人生气的是,他们借了中国的故事,借了中国的手法,借了中国的票房,推销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文化。而且他们还没有错,我还不能对此生气,这就是我最最生气的地方。

《花木兰 Mulan (1998)》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